赵执信(1662~1744)字伸符,号秋谷,晚号饴山老人,世居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(今博山城里)。
赵执信自幼聪颖出众,9岁时写的文章就“辄以奇语惊其长老”。孙廷铨曾当面命他作《海棠赋》,赞之“远大器也”。他14岁考中秀才;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;18岁中会试第六名,殿试二甲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授编修;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;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,充明史纂修宫兼预修会典。
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。其诗作时人誉为“绝去雕饰,有初日芙蓉之目”。其诗论颇有创见。著《声调谱》揭示诗韵的规律。声振诗坛的王士祯主张“神韵说”,他著《谈龙录》阐述自己不同见解,主张从诗里要看出作者来,要看出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,要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张,要让语言为作品内容服务,要根据作者自身的条件选择艺术风格。
赵执信才华横溢,颇得当时名士朱彝尊、陈维崧、毛奇龄等人的赏识,“尤相引重,订为忘年交”。一代诗宗王士祯也心折其才,和他相互酬答。朝中权贵都想和他结交。而他性刚骨傲,睥睨阿谀奉承,“耻有所依附”。1689年(康熙二十八年),赵执信被邀观看《长生殿》,适值佟皇后新丧,被弹劾,以“国恤张乐大不敬”的罪名被革职。
赵执信还乡后无意再履仕途,先后五次长达30余年以苏州为中心漫游。他东至黄海,西到嵩山,南至广东,北至天津,计7个省。长期的漫游生活,使他得以深入社会,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。例如,反映虫灾的《纪蝗》;反映雹灾的<<刈麦二十韵》;反映水灾的《大堤叹》、《碧波行》;反映旱灾的《纪岸》、《久旱》;反映农民暴动的《氓入城行》等。
1725年(雍正三年),赵执信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归故里。次年,退居因园继续写作,至1744年(乾隆九年)逝世。
他的著作已经刊行的有《饴山诗集》十九卷,《饴山文集》十二卷,《诗余》一卷,《谈龙录》一卷,《声调谱》一卷,《礼俗权衡》两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