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殿位于八陡东南部青石关村,又称南庙,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(504年)。唐初扩建为三间大殿,并配有南北行房各一间。明天顺二年(1458年),观音殿第五次翻修。
唐初,龙溪村民第一次翻修观音殿时,在庙的四周栽了9株国槐,今庙门前仍存一株,树龄已1388年。此株唐槐主干直径1.2米,高约5米,因腹空已数百年,型如圆筒状,树冠已难形成。但每到春季,顶端周围树皮仍顽强萌发新枝。两年前唐槐中又长出一株小柏树,形成了“古槐抱柏”的奇观。观音阁位于八陡中部偏西阁子前村,始建年代无考。初于高台之上立四柱,上以青瓦盖之,谓之阁,阁内塑观音大士,故名观音阁。观音阁历经沧桑,几多修茸,明万历十七年(1589 ),改为二层,底层三间,中间门洞可通行,两边实填成为台。上层东西北三面为高不足一米的花墙,内塑倒坐观音像。2003年,因修文姜大道而将原观音阁拆除。
重建的观音阁位于原址以东10米。底层东西长14.5米,南北宽8米,高5米,中间门洞可通行,两边为耳房,西有扶梯上下。上层四周雕石栏杆,单歇山顶,上覆青瓦,青吻兽立于正脊,四角飞翘,中间置以宝瓶,红墙青瓦,气势非凡。